生命礼仪 常见问题

  • 怎么样是最好的善终?家属做5件事伴亲人圆满

    - 倾听陪伴,关心病人- 让家人在熟悉的环境- 在家里能允许更好的道别- 音乐,芬香疗法,精油按摩提神,为亲人助念【阿弥陀佛】或诵经是最好的办法- 触摸,拥抱,表达无条件的爱,亲人即将往生时更需要像 “婴儿时期” 的爱

  • 往生后多久不要移动?濒死时这感官最迟消退?

    灵肉二元,肉体心脏停了,灵还护在那。因此弘一法师说:八小时内不要移动遗体。那时候还对冷热有感觉。触觉和听觉是最后消失的。所以在旁助唸,借此念力让西方三圣佛来接引亡者前往西方极乐世界。往往助唸后, 亡者的面貌较先前安详及遗体也较柔软。

  • 为何要放手尾钱,意义为何?要放在那里?

    手尾钱是代表往生者最后所留下来的钱,当往生者走之前,拿些纸钞放在往生者手中,等人走后,分给子孙,用红包带装起来,将来子孙要做生意、买房子、买车子再拿出来分送,会带给子孙平安与福气;如果家人往生来不及放钱,也可以准备一些铜钱,放在往生身旁,请法师助念,也有相同的效力。

  • 有关寿衣要注意什么?

    寿衣种类:麻衣、苎衣、蓝衫、黄衫、红衫、黑袍。
    寿衣要看往生的年龄来区分,较年轻的可以穿西装,中年的穿五(五件式)重唐装,较年长穿七重(七件式)唐装。

    往生者也可不穿寿衣,而穿着自己的衣服,但是依民间习俗,寿衣是没有口袋的,以往生者的衣服当寿衣,要注意的是,衣服的口袋要缝合,以免「袋」走子孙的福气。

  • 往生者的遗物、衣服是否要全部烧掉?

    往者的遗物、衣服可象征性的准备三四套,随着烧库钱时化掉,其余者可保存下来做纪念,亦可捐给慈善机构,也算是一种功德。

  • 丧事结束后,要吃素吗?要吃多久?

    直系子孙一般至少吃满七七四十九天,茹素功德可回向亡者;如果你们非常虔诚或非常孝顺,可吃到百日,功德更大。
    地藏菩萨本愿经 利益存亡品第七中提及『是命终人,未得受生,在七七日内,念念之间,望诸骨肉眷属,与造福力救拔。过是日后,随业受报。若是罪人,动经千百岁中,无解脱日。若是五无间罪,堕大地狱,千劫万劫,永受众苦。复次长者:如是罪业众生,命终之后,眷属骨肉,为修营斋,资助业道未斋食竟,及营斋之次,米泔菜叶,不弃于地,乃至诸食未献佛僧,勿得先食。如有违食,及不精勤,是命终人,了不得力。如精勤护淨奉献佛僧,是命终人,七分获一。是故长者,阎浮众生,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,命终之后,设斋供养,志心勤恳。如是之人,存亡获利。』

  • 有什麽水果不能拿来拜往生者?

    一般而言比较忌讳拿香蕉、凤梨、释迦来拜往生者。理由是香蕉协音为「相招」,凤梨的协音是「旺来」,而释迦是佛祖的名号,这些对丧家、对往生者都很不好的。若一定要用,可以先拜完佛祖,隔一两天移下来再拜往生者。葡萄、龙眼成串水果,请剪成单颗单粒祭拜。

  • 家属为往生者折莲花有什麽实质的意义?

    莲花是佛教菩萨身边物,有详和和保平安的多层意思。建议您一边折莲花;心中一边默唸阿弥陀佛;并思念往生亲人生前总总,家属可借着折莲花默唸『阿弥陀佛』的动作将功德回向往生者,减轻对亲人思念的痛苦。

  • 「忌中」、「慈制」及「严制」有何不同?

    ※ 忌中----上有双亲之亡者,不分男女。※ 慈制----母亲亡,或最老辈之女性。※ 严制----父亲亡,或最老辈之男性。

  • 「天地人」为何要给亡者加岁?

    灯笼上的死者年龄比原本年龄多加三岁的原因,并不是「天地人」给的,而是,60岁以上的亡者,都会按其年龄加三岁,如果死时是六十,灯笼上就会写「六十有三」。
    这「三岁」的原由,是因为以农历来计算的话,一个人活到99岁时,在这99年已经过了一定次数的闰月;闰月,是因为阳历一年有365天或366天,而农历一年有360天,为了避免阳历的月份与阴历的月份越拉越大,就用闰月来找补。如果活到99,意味着大概多了两年多,齐头为三, 就是「有三」的来由,而加三岁的正确名称是「积润」。
    由于人要活到60岁已经不容易,所以, 活过60岁的往生者, 都当作活到99岁,而活过百岁的亡者,灯笼山就不再是「有三」了。

  • 服丧期间对年、百日如何祭拜?禁忌有哪些?

    在古礼中办丧事子女应守孝满三年才算整个丧期,而现代随社会变迁,通常整个丧期最多在对年后就会结束,百年后即恢复正常生活无需注意其他丧家禁忌。

    传统服丧期间有几个重要阶段分别为百日、对年、合炉/(叁年),计算方式分别为以下:

    【百日】
    自往生者过世的当日起算100天为百日。百日较无特殊禁忌,一般只需符合民俗常见的丧事禁忌。

    【对年】
    自往生者过世的农历日期计算隔年的同一日为对年。在对年内,若遇到重要节日需要祭祀,需提早一天准备供品祭拜往生者,因往生者尚未合炉,还无法列入祖先牌位,因此无法和祖先一起过节。

    【合炉】
    合炉是将亡者的神主牌位烧掉,并取亡者香炉中的一小撮灰,加入祖先(公妈炉)的香炉内,并将死者姓名写在牌位上,象征往生者进入祖先牌位接受后代子孙共同祭祀。传统合炉的时间会在整个丧期结束(三年)选一个吉日进行,现今则简化为对年(一年)后选一吉日进行,由于「合炉」为丧事,多会避开过年期间进行。
    在还没合炉前,若遇到过年,不能做甜粿,只能做菜头粿,也不能拜天公,遇到端午节及中元节也不能包粽子,也不能做红龟粿,但若是亲友赠送则不在此限。

    【三年】
    传统古礼中的丧期包含子女守孝叁年(实际为25个月),三年结束后合炉完成结束丧期,在叁年丧期内不做官、不嫁娶、不赴宴、不应考,但现今基本上丧期都不会到叁年这麽久,会直接省略传统仪式过程,做完对年之后接着做三年,称为「假三年」。

  • 家人过世禁忌:丧礼禁忌有哪些?

    ◎ 避免进出寺庙
    传统认为丧事不淨,服丧期间应避免进出寺庙才不会冒犯到神明。

    ◎ 避免拜访他人
    传统认为丧事晦气,因此服丧期间应避免拜访他人,以免将晦气带到他人家中。

    ◎ 避免参加婚礼
    传统认为喜事和丧事会相冲,且丧期参加他人婚礼会将办丧事的晦气带给他人,但倘若他人不介意,但如若事先询问新人,新人也不介意即可放心参加。

    ◎ 平日穿着以简单素淨为主
    传统观念服丧期间应披麻带孝,穿着黑、白等素色衣服,现代即穿着简单素色,不过度打扮即可。

    ◎ 丧事期间禁忌剪指甲、剪髮、刮胡子
    传统丧期间不剪发、剪指甲、刮胡子象征家属因天人永隔的哀痛以及忙于处理丧礼事务,而无暇整理仪容。
    ◎ 避免高调庆祝节日
    家属因亲友过世哀痛,逢年过节时无心庆祝,如:端午、中秋,都是家人团聚的日子,难免触景伤情,一般会省略过节时庆祝的一些习俗。

    ◎ 不杀生
    丧期间家中若出现昆虫或动物,不可杀死或驱赶,因为他们可能是往生者化身而成,回来看望亲人;也有一说法是这些昆虫或动物是前来带领往生者至极乐世界。

    ◎ 家中若有神明厅需「遮神」
    传统习俗上忌讳让神明和祖先接触丧事,为表示尊重,直至出殡后,会先以红纸遮挡神像、祖先牌位回避,称为遮神,等到出殡后即可恢复供香。

  • 丧事后拜访的禁忌?

    在华人文化中,对于刚办过丧事的家庭进行拜访,存在许多需要注意的禁忌和礼仪。这些禁忌的存在,主要是基于对逝者的尊重以及对运势的顾忌。以下将介绍相关的注意事项,帮助您在表达慰问的同时,避免冒犯习俗。

    拜访时间的选择
    避免节日期间:如果正值喜庆的节日,如农历新年,应尽量避免拜访刚办过丧事的家庭,因为这会被认为带来不吉利。
    选择合适的日子:最好选择非节日的普通日子进行拜访,并提前通知对方,以示尊重。

    进门的方式
    从后门进入:许多家庭会要求亲友从后门进入,因为前门通常象征迎接喜事,而后门则被认为更适合与丧事相关的活动。
    避免成群结队:拜访人数不宜过多,以免给丧家带来压力。

    穿著与携带物品的禁忌
    衣著朴素:避免穿著鲜艳的衣服,尤其是红色、金色等象征喜庆的颜色。建议选择深色、素色服饰。
    不携带礼品:传统上,拜访刚办过丧事的家庭时,携带礼品会被认为不合适。特别是与食物或财富相关的物品,因为这可能被解读为不尊重逝者。

    行为上的注意事项
    避免直接谈论丧事细节:除非丧家主动提及,否则应避免过度谈论丧事的过程或细节。
    不可开玩笑或笑声过大:在丧事后的家庭中,需保持庄重的态度,以表达对逝者和家属的尊重。
    简短停留:拜访时间不宜过长,应以慰问为主,避免给丧家增加负担。

    离开时的注意事项
    清理自身:有些家庭习俗要求拜访者在离开时,稍作清理,例如在门外甩掉身上的尘土或用水洗手,象征除去霉运。
    避免直接返家:部分传统认为从丧家回家可能会带回晦气,因此建议途中先停留其他场所再返回家中。

  • 是不是清明才可以拜先人?

    给亲人上坟的历史,在我国渊源流长,按照传统观念来看,除了传统的节日上坟以外,平常的日子想要上坟还是可以去上坟的。作为去世之人的亲人或者是后人,只要有时间并且想要去祭拜,那么都是可以准备上坟的东西前往祭拜。
    现代绝大多数人都比较忙,一般会选择像清明节这种纪念祖先的节日去上坟。这也不要紧,其实去世的先人也是希望我们好好努力过上好的生活,如果清明节赶不回来的话,也能够找一个空地画上一个圈,给自己的祖先上坟,祖先也是会收到孝心的。此外多为祖先诵经回向亦是孝心可贵之举。

  • 请问丧事结束后能到寺庙去吗??多久以后才能去寺庙?

    未满一年绝对不能拜天公,一般民间道教或佛道溷杂的庙宇不可乱去,严禁参加庙会活动,如神明生日、建醮、普渡...等,但若有要事,如陈情、禀告、控诉等可破例入庙祭祀,但不可拿香,仅用手合十拜,更不可烧金银财帛。一般民间信仰的庙,只可至城隍庙、地藏王庙、土地公庙做祭祀活动。到城隍庙、地藏王庙、土地公庙,仅点香插主炉即可,其他炉不可点香插上。如果是去纯粹佛教的佛寺就没关係,佛教没禁忌。一般民间信仰的庙,除了前述叁位神祇的庙可去,其他得等一年后。

  • 家中有长辈往生时,若遇到嫁娶吉事该如何?

    原本订期嫁娶婚事,却遇到家中有往生者,应尽可能在百日内完婚,否则就须等到 对年以后

    尊长死亡百日内嫁娶的习俗由来:
    据林在复着「闽南人」一书载:「百日娶」又称「乘孝娶」,即男女订了婚约之后,若一方有尊长丧亡,就要在居丧百日内结婚,不然的话就要等到一年守孝期过后,才能举行婚礼。
    本来长辈(曾祖父母、祖父母或父母)丧亡,家人已哀痛逾恒,何以还要谈嫁娶,将丧事的凶礼和婚姻的吉礼,溷在一起?而还必须在百日内将媳妇娶过门,或女儿嫁出门,当然这必有其道理。其原因不外下列四种:

    第一:人生活到六十岁,俗称花甲;活到七十岁就称古稀;能活到八十岁的人古时更不多见了。死了以后,家人一方面居然要哀悼,另一方面却也为其长寿而庆幸。如果有了子孙在其死亡之前订了婚约,那麽这个时候将媳妇娶过门来,未尝不是告慰死者于地下之道,可以说是一种转哀为喜之事。
    第二:一个人亡故后,参加送葬的子孙、曾孙、玄孙,世俗认为人数、世数愈多显得愈光荣。如果能够在这个时候,娶进一方媳妇,自是可喜之事。况且旧俗有因为等待吉日,相看墓地,解决分遗产纠纷等待子孙归来,或因贫穷,财力不足等等,停柩家中,经年乃至二年、叁年或更久,而后埋葬的,即世俗所称之「打桶」。也有因家人舍不得将死者在短期内埋葬,而停柩家中,俾早晚祭拜,以尽孝心。那麽趁这个时候,使子孙提早完婚,既可马上增加人口,更可望一两年后添丁增代。
    第三:在农业社会裡,一切作业,完全依靠人工,如果这个时候,娶进媳妇正可增加一个人力。
    第四:在平时不论是男娶女嫁,双方家长多多少少都要花一大笔婚礼费用。如在丧期嫁娶的情况下,男女两方不必铺张宴客,或準备很多嫁粧而费神,可以节省不少结婚费用。

    居丧百日内嫁娶的仪节,分男方居丧与女方居丧加以说明如左:
    一、男方居丧:
    病人乘危:準新娘由娘家人陪同抵达男家「探生」。
    病人已故:而生前未及探望的,新娘就在出殡前补行「探生」仪式,而后再行「探死」仪式,然后才参加出殡。

    至于婚礼的举行,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形:
    1、新娘来男家送葬行列后,不再回女家,当天晚上即与其夫婿同房,,正式成为夫妻,并以媳妇辈的身份,参加丧期中的各项祭仪。
    2、新娘参加送葬后,仍回娘家,男方另行在百日期内择日成婚。惟在迎娶时不必準备各种礼品,女方也不必準备嫁粧,且不必等待吉日可迳入洞房,俗称「脚尾宜子孙娶,免看日」。

    二、女方居丧:
    经双方请媒人议定日期后,于是出嫁女就不必「带孝」或「服孝」,而将「孝」寄放在灵桌上,这种为「寄孝」,因为带了「孝」后便被认为不吉。
    因为俗认将「孝」寄放在灵桌上,就表示未曾沾上任何不吉,而可在百日内等待男方来迎娶了。

  • 服丧期间过年注意事项?

    传统习俗在服丧期间遇到过年,仍应保持低调,庆祝、娱乐的习俗应避免,如需包红包应请他人协助转交,避免将丧事的晦气带给他人,若包给直系亲属则不在此限,可直接给红包。
    过年拜拜时,天公为位份最崇高的神明,在服丧期间尊重天公,遇到过年只会拜家裡的祖先、地基主以及土地公。
    以下是一些普遍遵守的禁忌:
    ◎避免张扬:春节期间的丧事通常以低调进行为主,避免鸣放哀乐或大规模仪式。
    ◎停止拜年活动:丧家会主动通知亲朋好友停止拜年,以表对逝者的尊重。
    ◎穿着素色服饰:在这段期间,丧家应避免穿着喜庆颜色的衣服,例如红色、金色。

  • 新年期间是否举行丧礼?

    根据华人传统,农历新年期间是一年中最喜庆的日子,讲究辞旧迎新、祈求福气,因此,办理丧事这类属于 "白事" 的事情会被视为与节日氛围相冲突。大多数家庭会选择以下几种方式处理:

    延后丧礼:若逝者在春节前去世,家属可以选择将遗体存放于殡仪馆或冷藏设施,待春节过后再举行丧礼。
    提前处理:如果逝者在春节前几天去世,家属会尽量在除夕前完成所有丧礼程序。
    简化仪式:在特殊情况下,家属可能选择简化丧礼,仅进行必要的程序,低调处理。